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以土地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短缺,土地撂荒时有发生,“谁来种地”成为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开展规模化机械作业、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和开展标准化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成为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有力措施,也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牢固的保障。但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还存在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较小、组织结构混乱、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农民缺乏合作意识、政策扶持少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建议:
一、建立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由政府部门牵头,深入分析小规模分散农户的实际需求,着眼关键点,探索农业生产托管,从“产中”托管入手,立足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成果共享,加快服务布局,积极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广泛吸纳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经营主体,搭建综合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实现服务规模化、产业化,协力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粮食提档升级。
二、强化制度监督管理,推行行业统一服务标准。当前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比较简单,行业内部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农机操作员的规范化管理,在产前、产中、产后等领域建立相关标准。通过调动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机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协助组织小农户在实现土地连片托管的同时,合作社统一收购,降低市场风险,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通过引领、示范和推广,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合作社知名度,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品牌化。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新型农民素质。通过考试、人才引进等方式为基层组织选拔优秀人才,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活力。不断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新的管理方式、管理知识等,持续提高管理者素质。积极引荐优秀农业技术代表等技能人才到基层,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拖拉机、收割机操作以及机栽秧技术等农业生产理论、实践培训,提高学员的农机技能水平,吸引更多的青年农民回乡工作,就地培养更多善于经营、精通技术、热爱农业的新型农民。
四、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农业经营者合作意识。落后的小农户思想极大影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应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宣传力度,提升农业经营者的合作意识。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产品,如“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让农民集中精力从事自己做得了、做得好的生产环节,把自己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做,逐步转变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着力解决耕地撂荒和“谁来种地”的难题。此外,政法部门应主动帮助社会化服务提供者维权,切实保障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引导农业经营者树立契约精神。
五、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多举措破解贷款难困境。允许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闲置的办公场所,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可以折价入股村合作社,作为村级合作社经营场所。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村级合作社实施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相关涉农项目,给予用地指标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设施,对验收达到规范发展标准的村级合作社运营服务平台,予以财政奖补支持。建立政府与社会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使农机技术推广具有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将个人信用和土地流转收益作为担保,开发专属农业生产托管贷款产品,简化贷款程序,为合作社提供贷款,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的贷款难题。
(来源:德阳市工商联2022年度社情民意信息)
|